聯(lián)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qū)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熱溫泉
溫泉對地溫分布的影響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fā)布作者:地大熱能 發(fā)表時間:2021-11-11 13:46:25瀏覽次數:1747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有溫泉2500余處,它們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區(qū)及盆地邊緣。溫泉區(qū)地下熱水多沿斷裂構造出露地表,在近地表處常形成局部地溫異常,可改變小范圍內地溫分布的形態(tài)。溫泉區(qū)的局部地溫異常對區(qū)域地溫分布的影響如同大海中的島嶼,對大區(qū)域的地溫分布不起決定性作用。但溫泉的溫度及其化學成分卻反映了地下某一深度的溫度和巖石與水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本書曾利用了溫泉水中的Si0:作為計算地下熱儲的溫標,由于溫泉對地溫分布的影響范圍較小,因此在小比例尺的地溫分布圖上不可能一一標出。溫泉的溫度與密度受區(qū)域地質構造條件控制,其分布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在中國境內,按溫泉分布的密度,可劃分出如下6條溫泉密集帶:
1. 東南沿海中低溫溫泉密集帶。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廣東、江西、湖南等省,擁有溫泉600余處,多為中、低溫(60-70℃),并有少量溫泉的溫度在900C以上,有些地熱區(qū)的鉆孔在100-800m以下曾打到100℃以上的地下熱水,如廣東的東山湖和福建的漳州地區(qū)等。
2. 藏滇中高溫溫泉密集帶。主要沿雅魯藏布江兩側及云南西部騰沖一帶分布,亦有可能自騰沖地區(qū)沿三江向上至青藏邊界地區(qū),此帶擁有溫泉1000余處,其溫度多在70-80℃,亦有數量眾多的高溫溫泉(水溫在80-90℃以上),其中有些溫泉區(qū)在l00-400m深左右就可以獲得150-170 ℃C的高溫熱水,這里溫泉數量約占全國的1/3強。
3. 安寧河谷中低溫溫泉密集帶。它沿四川西部的安寧河谷向南直至會理;此帶溫泉密集且多為40-60℃的中低溫熱水,少量可達80qC以上。
4. 汾渭谷地中低溫溫泉分布帶。此帶在渭河谷地呈東西向分布,在西安以東呈北東方向沿汾河谷地延伸,向北可達壩上,相對于周圍地區(qū)此帶溫泉較多且溫度較高,一般都在40-600C之間是中國中部溫泉分布較多的地區(qū)。
5.膠遼中低溫溫泉分布帶。此帶包括山東的膠東半島和遼寧的遼東半島地區(qū),有溫兼40-50處,多位于郯廬斷裂帶的東側,溫泉溫度多存40 -60 0C,少數地區(qū)可達90℃以上。分布方向為北北東。
6. 臺灣中高溫溫泉分布帶。臺灣地區(qū)溫泉多分布于其東部和北部,呈近南北向分布,已知溫泉有60余處,多在50-90℃,其中超過ioooc的有一處(大屯火山區(qū)馬槽地熱田);深lOOOrr左右鉆孔遇到180℃以上地下熱水的地區(qū)有三處(大屯、清水一土場及盧山)(臺灣地熱資源勘查報告,1978-1979)。
上述溫泉密集帶與區(qū)域地溫分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們的分布通常反映了1000-3000m深處的地溫情況,這就為利用地下熱水的水化學溫標計算深部溫度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因此,就溫泉與地溫分布的關系而論,若以單個溫泉的溫度來看關系似乎不大,但結合區(qū)域地溫分布來看,其間則有著明顯的相互依存關系。中高溫溫泉分布區(qū)與較高地溫分布一致,如滇藏及臺灣地區(qū);以中溫為主的溫泉多分布于中等地溫分布區(qū),如東南沿海,華北盆地、膠遼地區(qū)及汾渭谷地;以低溫為主的中低溫溫泉分布區(qū)多分布于低溫分布區(qū),如安寧河谷。綜上所述.溫泉的分布和形成都明顯受地質構造的控制,而其溫度的高低確中受相同構造控制因素制約的區(qū)域深部地溫分布所決定。高溫分布區(qū)一般地質構造活動強烈,斷裂較深,溫泉區(qū)的地下熱水的溫度高,且水量大。因此可以認為,溫泉的特征亦能反映區(qū)域地溫分布的大致面貌。
1. 東南沿海中低溫溫泉密集帶。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廣東、江西、湖南等省,擁有溫泉600余處,多為中、低溫(60-70℃),并有少量溫泉的溫度在900C以上,有些地熱區(qū)的鉆孔在100-800m以下曾打到100℃以上的地下熱水,如廣東的東山湖和福建的漳州地區(qū)等。
2. 藏滇中高溫溫泉密集帶。主要沿雅魯藏布江兩側及云南西部騰沖一帶分布,亦有可能自騰沖地區(qū)沿三江向上至青藏邊界地區(qū),此帶擁有溫泉1000余處,其溫度多在70-80℃,亦有數量眾多的高溫溫泉(水溫在80-90℃以上),其中有些溫泉區(qū)在l00-400m深左右就可以獲得150-170 ℃C的高溫熱水,這里溫泉數量約占全國的1/3強。
3. 安寧河谷中低溫溫泉密集帶。它沿四川西部的安寧河谷向南直至會理;此帶溫泉密集且多為40-60℃的中低溫熱水,少量可達80qC以上。
4. 汾渭谷地中低溫溫泉分布帶。此帶在渭河谷地呈東西向分布,在西安以東呈北東方向沿汾河谷地延伸,向北可達壩上,相對于周圍地區(qū)此帶溫泉較多且溫度較高,一般都在40-600C之間是中國中部溫泉分布較多的地區(qū)。
5.膠遼中低溫溫泉分布帶。此帶包括山東的膠東半島和遼寧的遼東半島地區(qū),有溫兼40-50處,多位于郯廬斷裂帶的東側,溫泉溫度多存40 -60 0C,少數地區(qū)可達90℃以上。分布方向為北北東。
6. 臺灣中高溫溫泉分布帶。臺灣地區(qū)溫泉多分布于其東部和北部,呈近南北向分布,已知溫泉有60余處,多在50-90℃,其中超過ioooc的有一處(大屯火山區(qū)馬槽地熱田);深lOOOrr左右鉆孔遇到180℃以上地下熱水的地區(qū)有三處(大屯、清水一土場及盧山)(臺灣地熱資源勘查報告,1978-1979)。
上述溫泉密集帶與區(qū)域地溫分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們的分布通常反映了1000-3000m深處的地溫情況,這就為利用地下熱水的水化學溫標計算深部溫度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因此,就溫泉與地溫分布的關系而論,若以單個溫泉的溫度來看關系似乎不大,但結合區(qū)域地溫分布來看,其間則有著明顯的相互依存關系。中高溫溫泉分布區(qū)與較高地溫分布一致,如滇藏及臺灣地區(qū);以中溫為主的溫泉多分布于中等地溫分布區(qū),如東南沿海,華北盆地、膠遼地區(qū)及汾渭谷地;以低溫為主的中低溫溫泉分布區(qū)多分布于低溫分布區(qū),如安寧河谷。綜上所述.溫泉的分布和形成都明顯受地質構造的控制,而其溫度的高低確中受相同構造控制因素制約的區(qū)域深部地溫分布所決定。高溫分布區(qū)一般地質構造活動強烈,斷裂較深,溫泉區(qū)的地下熱水的溫度高,且水量大。因此可以認為,溫泉的特征亦能反映區(qū)域地溫分布的大致面貌。
上一篇 > 我國溫泉(熱礦泉)的劃分